[成都天G2000回鎮考古發掘追蹤]
  □本報記者 吳網站優化曉鈴 陳四四
  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大量西漢簡牘究竟是什麼內容?12月17日,負責此次簡牘識讀工作的荊州文保中心研究員武家璧揭曉了部分答案。他認為,扁鵲是醫方祖師,且以診脈聞名。此次出土的《五色脈診》等醫書,應該就msata是扁鵲學派的經典。成都中醫葯大學中醫歷史文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和中浚,從出土的經穴髹漆人像以及部分藥方中發現,這批醫簡在醫學史上的價值,遠遠高於馬王堆醫書。
  9二胎部醫書可能證明扁鵲不是傳說
  【考古情趣用品研究】920支竹簡=10部醫書
  在3號墓出土的920支醫簡,其中的736支根據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可分為9部人體醫書。其中,除《五色脈診》之外,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癥候》、《脈數》等。
  【專家釋疑】希望能證明扁鵲醫學理論
  武家璧:出土醫簡中有《敝昔醫論》,而“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鵲”的通假字,因此極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而東漢時期廣漢出現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脈診為特色的醫學派別,就是扁鵲派的繼承人所創。
  和中浚:扁鵲在醫學史上是一個有爭論的人物,甚至有說法認為他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因為扁鵲本人留傳下來的文獻幾乎沒有。如果這批醫簡能夠進一步證明是扁鵲的醫學理論,意義相當重大。
  醫學價值為何高於馬王堆醫書
  【考古研究】9部人體醫書各有所長
  出土的9部人體醫書各有自己的論述特點:比如《敝昔醫論》講五色脈,論述五色脈與臟腑和疾病的關係、《脈死侯》講脈象與疾病以及死亡的關係、《六十病方》有藥方60條,所涉病名包括了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病源》則涉及病理學,《諸病癥候》共268支簡上涉及的藥方和醫病理論數量相當大,包括了經脈和病癥部分……
  【專家釋疑】中醫方劑可達八味
  和中浚:此前,馬王堆、張家山漢墓也曾出土過醫學文獻。但成都天回鎮老官山出土的醫簡,在醫學史上數量最大、最集中、和醫學關係最密切。920支簡,字數和馬王堆醫書的兩萬多字大體相當。馬王堆醫書的內容有很多原始、巫術的成分,醫方也是以單方為主,經驗的成分比較大。而成都天回鎮老官山出土的醫簡,介於早期的馬王堆醫書和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內經》之間,9部人體醫書都和醫學有關,既涉及病基,又有癥候治療,以及針灸、脈象等,學術價值相當高。此外,成都天回鎮老官山醫簡的藥方也比馬王堆醫書更加成熟。不僅每個藥方的藥味增加了,經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馬王堆醫書的一兩味藥更有中醫方劑的特點,而且很多藥現在仍在臨床上使用。
  武家璧:這批醫簡在醫學史上的價值,遠遠高於馬王堆醫書。並且,首次發現一部《醫馬書》,填補了中獸醫史的空白。
  最完整的人體醫學模型
  【考古研究】人像精緻完整
  在3號墓中,還出土了一具完整人體經穴髹漆人像,人像五官、肢体刻畫準確,白色或紅色描繪的經絡線條和穴點清晰可見,不同部位還陰刻著“心”、“肺”、“腎”、“盆”等線刻小字。
  【專家釋疑】揭開經脈針灸理論的起源
  和中浚:這是川派中醫學溯源的物證載體,它與1992年在綿陽雙包山漢墓中出土的經脈漆人像造型風格一致,見證著四川早期經脈學發展。綿陽的人像有13根縱行經脈,交匯處主要在手和頭部。成都天回鎮老官山出土的人像經絡線條複雜,交匯處多,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與墓葬出土經脈醫書相對照,為揭開中華醫學經脈針灸理論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唐光孝(綿陽市文物局副局長):綿陽出土的經脈漆人像有28.1釐米高,但一隻手和兩隻腳都有殘缺。肉眼能看到經絡線條,但沒有文字。成都天回鎮老官山出土的經穴髹漆人像更精緻完整。
  綿陽當年出土時經脈漆人像是處於飽水狀態,10多年來一直將其放在水中進行保護。今年夏天,經脈漆人像“秘密”從綿陽運到了成都,現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實驗室里,與這次發現的成都經穴髹漆人像一起進行脫水保護處理。綿陽經脈漆人像出土的漢墓中只發現了半兩錢,沒發現五銖錢,可確定其年代在漢武帝元狩五年之前。成都經穴髹漆人像其出土的漢墓中也發現有西漢半兩錢,推測年代在漢景帝和漢武帝時期。兩個漆人像年代相近,風格一致,下一步將進行對比研究。
  延伸閱讀
  醫簡沒有巫術
  馬王堆醫書雖然早於天回鎮醫簡,但巫醫不分。此次天回鎮醫簡中基本沒發現巫術,標誌中醫已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而天回鎮醫簡《六十病方》與馬王堆《五十二病方》同類,但病名和療方不同,表明成都存在一個獨立傳播的醫學流派,對中國醫學作出過重要貢獻。
  不少藥物仍在臨床應用
  枳實、防風、烏喙……這是天回鎮醫簡出土醫方中的一個,和中浚說,出土醫方中的藥,有很多現在仍在臨床運用,並且不少還是主藥。在醫簡中記錄的一些藥方,理論水平也很高,超越了馬王堆的藥方比較初級的階段。“中醫葯方分為時方和精方,天回鎮醫簡具有精方的特點,可說是醫聖張仲景藥方的起源。”
  四川藥材千年前就使用
  在《六十病方》里,“蜀椒”這味川中藥的名字頻頻出現,川防風、厚樸等都是很有四川特色的藥材。和中浚講道,在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藥單上也有著蜀椒、川防風等川中藥的存在。此次醫簡里幾味川中藥的出現,就進一步印證了早在西漢初年,川中藥就已經普遍入藥治病了。
  兩千年前就按療程施治
  此次出土藥方中,不僅發現了最早的“君臣佐使”方子,表明中醫在2000多年前就要求開處方時要安排好各味藥的關係,還針對同一病癥開出了三個藥方,分三個療程使用。“三日益中,八日善”,最後“病已”。
  紅外掃描“破譯”醫簡
  這批竹簡是埋藏在淤泥中,文保人員通過清淤之後,用草酸對竹簡進行顯字處理,顯現出墨跡,表明竹簡是用墨書寫。不過,竹簡的內容需要用紅外掃描之後,才能仔細閱讀。
  人像字體
  經穴髹漆人像陰刻著 “心”、“肺”、“腎”、“盆”等線刻小字,看起來與現在的字體沒多大區別。漢代時的字體已與現在相似了嗎?成都市考古隊發掘領隊謝濤說,人像上的字體其實是從篆書向隸書轉化過程中的一種字體,比如 “心”看起來還有篆書的風格,“肺”、“胃”等則接近於隸書。專家通過識讀,確認是標誌的人體內臟器官。
  (原標題:920支醫簡內含10部醫書 價值遠超馬王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90zaav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