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華社上海5月17日電(王琳琳 許瀾博) “2014年上浩技活動周”17日拉開序幕,為期一周的時間里,842項好玩有趣的科普活動將悉數亮相。25日“第13屆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將如約而至,屆時,來自多所高校、政府研究機構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將走進基層,開展300餘項緊扣熱點的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從尖端科技產品,到思辨人文講座,2014年上海“科普盛宴”將迎來科技與人文的“兩翼齊飛”。
  內容新穎重實效形式創新樂參與
  今年的科普活動將進一步突出新穎、親民、互動和實效。“科技活動周”圍繞“科學生活創新圓夢”的主題,匯聚了月球車原理樣機,能“感知”、能“思考”、能繪畫的各式機器人,高性能航空飛機模擬器,耐1000攝氏度高溫的紙張,PM2.5採集儀,20年長壽命電池等一大批高科技項默市民可親身體驗科技的新奇、有趣。
  而“社會科學普及周”則將在一周里密集推出200餘場講座活動,既有諸如《上海未來發展與自貿區建設》等高屋建瓴的宏觀敘事,也有《舌尖上的營養與隱患》等與百姓相關的生活百科。
  形式上,今年的“科普盛宴”也力求突破。“科技活動周”期間,來自國土資源部、安徽省、江蘇省等全國多家科普基地參展項目將逐一亮相,市民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外省市科普場館的精品展項;在主會場200多個參展項目中,80%以上都是互動體驗展項。此外,為期兩周的“科普盛宴”還將通過二維碼掃描、微博、微信、移動APP等進行全媒體傳播。
  “科學奇異果多思多美味”是科技周的亮點之一,許多實驗室中“新鮮出爐”的科研成果在這裡完成“科普轉化”。觀眾不僅可以在拈化的移動箱體上“解開”習以為常卻鮮有思考的科學疑問,同時還可在展覽中動手操作、切身體會到物聯網、制動能量回收、裸眼3D等新技術帶來的震撼。
  上浩技館館長王小明說,科普工作者要多思考科普傳播如何在內容上突破、在形式上創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增瞧普巡展的吸引力。
  打通科普傳播“最後一公里”
  為了把更多“好聲音”、“好頭腦”傳遞至上海每個角落,今年的“科普盛宴”重在打通科普傳播的“最後一公里”。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普工作處副處長朱翯告訴記者,“科技活動周”期間,全市842項各類科普活動中,635項為區(縣)、街鎮、社區組織活動,基層活動占比達75%。
  在“社會科學普及周”期間,主辦方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也特別推出了“社科專家走基層”和“社科知識進萬家”板塊,記者從活動項目一覽表中發現,百餘場講座幾乎遍佈上海各個區縣,科普藝術展演、科普主體巡演、科普進社區等各類活動分散於公寓樓宇、公園綠地、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眾多基層社區。
  打通科普傳播的“最後一公里”,不僅要拉近彼此的距離,更要撫平民眾心靈的“溝壑”。近年來,逐年增加的醫患衝突和暴力事件引發了社會的焦慮。對此,上海市社聯將攜手市科協共同推出“弘揚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科學與人文專題對話,邀請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胡守鈞,上海中山醫院教授楊秉輝等學界、業界知名人屍從不同視角出發,圍繞如何構建和諧醫患關係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探索科普傳播新路徑
  科學普及既需要“科技活動周”式的集中開展,也需要長期不懈的堅持與投入。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馬興發說,除政府投入之外,社會上也蘊藏著很多優質的科普資源,許多機構、社會組織和熱心公益的個人都從事著科普傳播事業。但是,目前科普資源總體還比較分散,資源的利用效能也有待進一步提高,未來政府可在科普傳播中更多地扮演引導者角色,而將內容填充的工作讓渡給民間,從而促進科普傳播迸發出更多活力。
  在科普傳播的內容上,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科普工作處處長應毓超說,科普工作不光需要普及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學精神和科學品格等科普內涵問題同樣重要。目前,我國對科普傳播文化層面上的重視仍有待提高,這包括科學的文化精神、科學的文化內涵以及科學家的文化素養。因此,他建議,未來可考慮將社科類科普傳播放置於更加顯著的位置。  (原標題:2014年上海科技活動周:科技人文“兩翼齊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90zaav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