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記者彭年 攝
  傳統文化與武漢民風有何關係?如何利用傳統文化教育下一代?怎樣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於丹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給出自己的答案。
  “武漢人骨子裡有英雄情懷”
  “我很羡慕武漢人,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如此豐富、多元、不斷層的文化元素。”講座開場,於丹表達了她對武漢的熱愛,對楚文化的敬仰。
  “家有家風,城市也應有地域風尚”,於丹指出,城市的民風與城市的歷史緊密相關,從漢代名將樊噲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歷史證明武漢人骨子裡具有英雄情懷。但當下的生活中,我們忙於適應社會的規則,易失去內心最真實的東西。
  “武漢人有著豁達的生活狀態,熱心快腸、行俠仗義的民風”,於丹認為,“傳統文化價值的當代應用”落地到武漢,便是將優秀的民風、風尚傳承、延續下去。“楚人特有的豪爽、義氣、浪漫、詩情在今天都不多了。我們現在缺少的不是物質,而是心中的詩情”,於丹表示,讀書是個引子,武漢人借讀書能喚醒歷史蘊藏的文化基因,尋回武漢人真實的精神品格。
  讀書的目的是讀心
  “讀書是什麼?就是讀別人的書,以為鏡鑒,照亮自己的靈魂”,“讀書重要,讀心更重要”,於丹闡述了自己對讀書的理解,指出隨著社會轉型,人與人的反差加大,讀懂人心才是讀書的根本目的。當代人應該在別人的故事里審視自己的立場,從而抵達自己的靈魂,“在別人的故事里瞭解艱辛,而抱有一份悲憫;在別人的故事里讀到豪情,而讓自己多一份壯志”。
  “讀書應該尊重所有的靈魂以及靈魂的成因。”於丹談到,自己女兒讀少兒版《悲慘世界》時,評價小說中的警長沙威:“他不是一個壞人,只是忠於職守。”這讓於丹很欣慰。“讓孩子們從不同的故事里,看到不同的人性選擇,這樣也就達到了讀書的目的。”
  為人重在“恭、寬、信、敏、惠”
  於丹指出,為人、教育孩子重在“仁愛”二字。如何學會仁愛?“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於丹借孔子的名言闡述仁愛之道。
  “學習將心比心是生命成長最重要的功課”,“見得多、理解多,衝突摩擦自然更少,也會活得更明白”,“守信是‘本’,是自我的人格堅守”,“敏悟讓我們有獨立的判斷,不被偽命題綁架,從而成為真正的自己”,“有恩惠之心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讓我們能點石為金”……借助鮮活的事例,於丹分別分析了恭敬、寬容、守信、敏悟、恩惠五點對人性培養的作用和意義,同時指出,這五點也是讀懂他人之心的重要素養。
  愛讀比讀什麼更重要
  講座之前,有觀眾要求於丹在講座中薦書,對此,於丹表示:不薦書。“愛讀書比讀什麼書更重要”,她指出,逼孩子看指定書目是一個誤區,讓孩子讀書的關鍵是興趣的培養,讓他們將讀書視作游戲,建立在興趣之上的讀書才有意義。對於如何培養孩子讀書,於丹還支招:要讓孩子自由、感性地讀書,減少干預,不要輕易斥責孩子在閱讀方面的無知,尊重他們的不知情權。
  在如何為孩子選擇書目的問題上,於丹建議:“多讀‘原點’。”她認為,《弟子規》、《論語》等書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彙總,即“原點”,“多讀‘原點’,比寬泛地接受各種碎片化知識更有用”。
  記者宋磊
  通訊員樂煉  (原標題:讀書能喚醒 武漢人文化基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90zaav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